欢迎进入贺兰县委组织部网站!
“你看看这个蟹腿,比人的手指头都粗。”9月18日,走进贺兰县洪广镇北庙村螃蟹养殖基地,蟹农们正在打捞养殖塘里的螃蟹,只见一只只螃蟹壳体光滑、充满活力,不停挥舞着钳子、吐着白色泡泡,个头足有一个成年人的手掌大。
“看,螃蟹的腿比人的手指头都粗。”
“这都是今年3月从外地空运来的2350斤蟹苗,经过6个月养殖,9月11日开始捕捞上市。”北庙村党支部副书记申海明介绍,该村地处洪广镇北部,土壤盐碱度高,种植业产值低,是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。为了将村里闲置的池塘利用起来,今年春季,村“两委”经过考察,探索出一条“以盐适种、生态优先、种养结合、融合发展”的盐碱地致富路子——通过养螃蟹提高盐碱地利用率,实现增收致富。
今年3月,16万只中华绒螯蟹搭乘“飞的”从外地来到北庙村落户,但在养殖初期,土壤盐分高、水质差、水草种不活等问题接踵而至。为了解决这些难题,村“两委”安排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培训,学习盐碱地螃蟹养殖技术和经验。土壤盐分高,就定期引入淡水冲洗土壤,降低盐分;水草种不活,就改善水质,一批一批接着种,到了第5批终于种活了……经过不断摸索,一条北庙村特有的养殖路线展现眼前。如今,40克的小蟹苗已经长成300克左右的“大个头”。
活力满满的螃蟹。
“今年我们试养了120亩,上市以来,每天能捕捞100多斤,预计产量1.5万斤左右,能持续捕捞到11月。”申海明介绍,捕捞的螃蟹要经过两次清水吐沙,再打包成礼盒,发给预订的客户。“今年第一次养螃蟹,虽然费了点周折,但总体比较成功,螃蟹个头较大、蟹黄多、口感甜,明年我们计划把其余的200多亩池塘全部养上螃蟹。”
为了让盐碱地里的螃蟹生活更舒适,北庙村今年还争取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投资70万元,申请了一个暂养棚建设项目,预计10月初建成投入运营。北庙村将着力发展螃蟹养殖产业,培育“塞北蟹”品牌,延伸农业产业链,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向优质化、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,充分激发乡村产业发展的动力、活力、潜力,辐射带动本地村民就业增收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若英)